全国统一24小时销售电话:1593737035715937370357

草编资讯News

当前位置:稻夫草编 > 草编资讯 > 草编新闻 >

陶瓷习俗 ‖ 旧时张家楼及其周边陶工的消闲娱乐

草编产品:草支垫,草袋,草帘,草绳 联系人:张经理 销售电话:15937370357 点击: 字号:

在对张家楼和彭城陶瓷工人社会生活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地关注村镇生活中的生产、衣食住行、婚丧、贸易等活动,而对一般百姓的消闲娱乐却注意较小。本文在对磁州窑民俗文化村张家楼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并对陶瓷生产古镇彭城及周边其他村的消闲娱乐作一些简要的描述和论述。

一、闲暇聚会

“楼当土,水冶釉,彭城磁”。彭城因了张家楼村大量蕴藉的瓷土而形成窑场,因窑场聚集众多而形成集镇。古镇彭城其繁华程度超过磁县城的贸易集散地。街面店铺林立,窑场雇佣了大量的外来工人,也相应的带动了贸易服务业。人口的流动,使民间信仰活动形式增多,各种寺庙达到上百座,较大的庙都有固定时间的庙会,小的寺庙也会有固定小的范围活动,称为晌。基本上是彭城镇月月有会,天天赶集。在这样一个经济大背景下,陶工的闲暇聚会不同于周边农村的饭市集会,打麦场等聚会形式。大致有这么几种形式:一是庙会,在固定的日子里在某庙前或某条街举办某些活动、祭拜活动。而且其内容和人员稍有不同。如张家楼北侧的火神庙内聚合主要聚会是将布单摊在庙内空地上,一摊一摊的聚会在一起摸纸牌。而且参加者90%为家庭妇女,家庭妇女中又多为上年纪的老年妇女,家长里短,发泄闷气是聚会的主题。百姓称“火神庙”聚合的主题是拄拐棍老太太们的“捣舀子”会。缸神庙的庙会参加者主要是山西籍的做缸匠人,聚会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围在一起,唱一些山西地方戏段,自娱自乐。其山西不少方言在传唱中,本地人只看到他们高兴地如痴如醉,却听不懂戏词,就听吵吵声不少,称他们是“缸着着”聚会。“陶神庙”上的房子平日人少,每逢阴天下雨,或者陶工之间有了隔阂,需要中间人说和说和,或是几个好友、老乡需要叙叙旧,大家凑钱买一些酒菜,在庙上吃顿饭,聚会地点是“陶神庙”。“五圣庙”在南河沟,也是彭城镇一个比较宽敞的街面。庙会规模大,主要是卖农具和牲畜等。随着信仰者的心理需求,庙里的神位也不断增加,孙悟空在天宫里当过“弼马温”,所以喂牲口和贩牲口奉孙悟空为保佑神。第二种聚会形式是“打平伙”,窑场的活比较松的时候,窑上的老工人会组织大家吃“打平伙”饭。这种饭只有师傅们拿钱,徒弟只管忙活,采购买办洗菜等。一般是早早把肉、海菜炖在锅里,放在作坊洞里的地火上,肉炖烂后,放入菜和粉条。由于做的时间长,往往把粉条做的稀烂黏糊,工人们也戏称“黏糊菜”。大家边吃边聊,甚是体现和增加师徒亲情的一种形式。据传说磁州的州官张志成,曾听说彭城陶工的“黏糊菜”吃起来别有风味,专程坐轿来窑上和陶工们凑钱吃“黏糊菜”。亲身体验磁窑风情,听取民间声音。第三种聚会的形式是在茶馆和小酒馆的聚会;民间中流传一种说法是小酒馆和茶馆的买卖好坏,能看出陶瓷的行情好坏。彭城镇的大庙坡和前后街、东拐弯等地都有一些小酒馆和茶馆。陶工一开支,就会三三俩俩到加官、茶馆聚会,要上一碟花生米或豆腐干,倒上一壶酒,连聊带喝,划拳猜 ,甚是酒馆一景。开支那些天,茶馆也是人声鼎沸,陶工有了钱,向请人办事的,把请到茶馆,要上几盘干果点心,倒上茶,边喝边聊。俗话形容这种市井现象为“宁叫陶工蛤蟆叫,不叫陶工静悄悄。”既不爱喝酒,又不爱喝茶的,邀上几个好友,到戏园子去瞧戏,看名旦。第四种聚会形式,是劳作中的闲谈聚会形式。俗话称这种形式是“陶工手不闲,嘴也不闲”。陶工中不乏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他们记性好,见多识广,烧制技艺高,所以在劳动中,不论是施工还是供工、画工,除了手中劳作中忙碌,嘴中还讲些劳动技艺和生活常识,异人趣味,生活故事,被陶工称为“讲”闲话或者扯淡话。这种聚会能给陶工提供语言自由、纯朴、无代价的社会生活,以调剂陶工劳作、家庭生活的困苦。因为在这样的场合,陶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或是嬉笑怒骂、乐趣横生。或是畅谈怅闷,直揉胸臆,从中所能获得社会的理智的情感滋养,也能使陶工获得外面世界的信息,也是他们对所见所闻表达看法和意见的主要场合。他们交流见闻,品评人物,论断是非,使这种场合称为窑场舆论的发源地和传播区,从而在窑场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丰富多彩的年节活动

陶工日常的文化娱乐是比较贫乏的,一天到晚为生计辛苦奔波。但是年节期间就不同了,他们闹红火、练武术、点灯盏、放烟火给古镇增添了许多欢乐的节日气氛,彭城的娱乐文艺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灯盏

灯盏的生产在古镇的产品中极为普通,镇内和周边村民不用花钱就可用到较次的灯盏产品。因为周边村民大多都为窑场提供陶瓷土原料和运输煤炭、疙针、草绳等,在交往中极为熟识。从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吃过除夕饭后,大家围在一起守岁时,当家人就要把灌满油的灯盏统统点燃,一盏盏端送到敬奉的地方,如天地台、灶台、门墩上、井口、牲口棚、田地地角、粮缸上、水缸上、中堂等,使厅堂上下一片灯火通明,盼望来年全家安康,生活幸福、顺利。

2、灯地

点灯地,是陶工在年节期间盼望身体健康的一项智力和健身游艺。每年选一块空旷的场地,按照路线图,栽起360根木桩,桩顶放置灯盏点燃。夜间灯火闪烁,风吹不熄,雪打不灭,自然成趣。这种游艺也称转灯地和转九曲黄河陈。每根木桩露出地面约1.5米左右,既不能高,也不能低,看上去像刀裁一般,整齐一致。杆与杆之间用绳子连接,十杆成行,百杆成片。出有出口,入有入口。观灯赏景的游人只要顺着灯地的入口进去,把灯地全部转遍,也不会走重路。转灯地需要的时间,转得稍快一点,需要20分钟左右,转得稍慢一点,则需要40分钟的样子。目前,,有关灯地的路线和格局组成虽不保密,但一般人很难熟练掌握,就是有心人到灯地看上几遍,几十遍,也很难学会。

整个灯地安排好后,还要在灯地出口处不远的灯行里,移植一棵高过人头的小树,起名叫“铁树”,供那些即将逛完灯地的人欣赏、观摩。这棵亭亭玉立的铁树,也很有讲究,用以象征生命之树——常青。逛灯地的人们经过树下,大家要嬉闹一番,评说几句。临走时,还要亲手摸摸树干,以求消灾灭疾,健康长寿。对于一些不开怀的媳妇,会静悄悄的从灯地抱回一盏燃烧的灯盏,以求早日得喜,生下贵子。民间有说法为一杆灯代表一天,比拟天天灯火通明,年年的日子都喜庆快活,视亮堂的灯地为一块降恩赐福的宝地。儿童们在这项娱乐中跑的最欢,他们随着敬天拜地的锣鼓声唱着:“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花灯,花灯多彩提精神,最好看的数灯地的灯。”“转呀转,转灯地,转到明天五更天哩!”

3、顶灯

顶灯用瓷土制作,高度为一抓长灯盏,盛灯油放灯捻,做工泥体薄巧,工整,油入不渗不漏。灯座略大如灯碗,紧与灯碗相连结成一个胚体,为巴掌大小的圆形状,象个浅浅的瓢,正好能扣在当头顶上,不斜不歪,牢固可靠。轻重不能超过一斤,以便耍起来头顶不感到重负,表演不感到累赘。

灯地的表现常见的有队形表演,偶尔也有戏剧表演: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表演都属文场。不论那一种表演,一律要求演员化妆、鼓乐伴奏。演出时多人头上顶一盏闪闪发光发亮的灯、灯头火苗哧哧燃烧,灯下人客自在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而灯火不熄,灯油不洒,呈现整整齐齐一大片火苗组成的灯海。

顶灯表演的灯盏最少见是36盏,这个基数是由一年中的12个月和24个农历节气两个数加起来得出的。寓意着月月、节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顶灯最多可达到360盏,再不能超过这个数了,也是寓意一年中360个日日夜夜灯火辉煌,光景有盼。

顶灯的表演队伍有正方形,长方形等队列,也可以转圆圈,走路,扭秧歌。步伐可横走、竖走、前后穿插走,左右拐弯走均可。姿势有站姿、跪姿、蹲姿、卧姿、弯腰姿等,还可以走出简单的汉字式是用队形组成一个个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

顶灯表演戏剧有《五女拜寿》、《唐僧取经》、《白蛇传》等。戏剧角色可以根据灯盏多少而定,一般说来顶灯越多越好,场面越大,气派越壮观。戏剧表演中出现多人同时扮演着一个角色,并不为奇,也很有意思。如《青白二蛇闹许仙》中,有12个演员扮演白娘子,12个演员扮演许仙,12个演员演员扮演小青,也很受欢迎。顶灯是通过掌握人体平衡表演的一种灯的艺术。不管戏剧中作念弹唱,还是队列中的跳跃停顿,只要灯油不洒,灯火不灭,艺术目的就达到了。

顶灯在每次表演中,时间不分白天晚上,随时都可进行,尤其是在夜幕降临之后,效果更佳。

4、乡土快板

乡土快板是以彭城方言为基础,由窑工的俏皮话、莲花落改变而来的。和普通快板一样,可以一个人说,也可以两个人说,还可以几个人一起说,甚至可以编成快板角色演着说。一个人的叫单口乡土快板,两个人说的叫对口乡土快板,几个人说的叫群口乡土快板,它不用什么道具,也不用什么伴奏,只要有一副梆子,就万事大吉了。所以无论演员多少,条件好坏都可以进行活动。本地方言土语演唱,其语言和声调都别有一番风味。乡土快板节奏鲜明,简便易学。只要跟着梆子或跟着拍巴掌的速度说,就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真可谓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5、生大火

在年节有一项重要街头活动就是生大火,一条街,一条巷都红红绿绿的吊挂下生起大火。天空吊挂所分摇摆,巷口炉火红火,所生大火的支出为各条巷的左邻右舍凑集。大家动手,用废弃的笼盔、瓦缸等材料垒制。巷里若出嫁闺女请女婿入户,为了让闺女生活红火,也适当多凑份子,图个吉利、热闹。火的样式分两种,一种普通的,用三四个笼盔一凑,放进干柴、炭块、碳饼点燃即可。另一种是垒成生肖形状,这种大火需要能工巧匠,多有窑上的巧货匠完成。材料为炉条上扣瓦缸为肚,砂锅为头,绳草绑肢体做成骨架,再用泥土整形即可。主要特征为口眼七窍喷火,其貌甚是喜庆。大火点燃后的每天黄昏,儿童们用筷子挑起馒头、窝头、麻糖等挨着沿大街在火上“烤石饼”活动。老年人在生肖火上烤上饼,分发给孙男弟女,保佑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6、攉官巡街

每到年节,外地窑工都赶回老家过年,剩下的窑工和当地人一起过年。彭城街娱乐最重要的一次活动是大家挤在大街上看攉官,也叫攉杆、攉杆在前,后面跟着锣鼓、秧歌,二鬼板跌等。队伍悠悠荡荡,沿前后大街一路表演。攉杆街面由多人完成,推攉杆的是五六人一组替换推架子车,掌杆的必须要眼神好,动作准确,遇到不好走的街道,要眼疾手快,杆上头绑着架子,架子上坐着一位丑角演员,头戴官帽,身穿官袍,鼻窝甩着“二两白石灰”为戏剧丑角装扮。队伍到了店铺门前,店家为了图人气,闹高兴,就可用一条板凳拦在街中,演出队伍就要打圆场的表演,攉官也开始他最活跃的表演。攉杆的掌车人把攉官转着圈高高低低转,是为打场子,使围着大人小孩往后退。退得慢了,头上的新帽子,嘴上的眼袋,手里的糖,就被攉官猛的夺走了。有趣的是,攉官的脖子上拎着瓷尿壶,当然,这尿壶从窑上拿得新尿壶,里面有盛水的,也有盛酒的,也有手里拿哨子式唢呐的。有的店铺把货摆在店铺门前,攉杆从上一晃,攉官就会抓走一把糖或瓜子,撒向围观的人哄抢,惹得大家大笑。当然,这只是取乐的,队伍最后有个提钱袋的,专为攉官付账。有时,掌车的还会把攉官有目的的攉到大店铺的门里去,乱拿一些烟酒交给管事的,作为表演报酬,店家也只是一笑了之。

7、花车舞

此节目在彭城出现是八十年代,其主要技巧在推车的表演,花车舞原为东部平原流行的节目,传来彭城后,又增加彭城本地的劳动情节,把彭城推小车的劳动技巧揉进了车舞。

该舞蹈有人物四名,分别为丫鬟、小姐、武丑、老丑。老丑为一号演员,为推车人。小姐为坐车人,两脚踏地,在车内表演。车前跑着的是丫鬟和武丑。武丑扛一竹竿道具,上系蝴蝶结微微颤动,花车由竹条和彩布装饰完成。表演时间用绸带挎在小姐肩上,所以小姐的角色往往男扮女装,表演起来更是放荡泼辣。

几十年来,彭城的推花车数彭城后街的王坤推得最好。推起车来弯着腰,瞪着眼,歪着嘴,抖动着双肩,扭动着屁股,不时地做出一个有一个幽默滑稽的动作,引起围观群众一阵又一阵的大笑。无怪乎有人跟他开玩笑:“都说好箭手射不中推小车的屁股,我看推起花车来,就连火箭也打不中你的屁股。”过去,娱乐的服装道具都是自备,王坤省吃俭用,自备乐器、服装、道具,购买锣鼓,胡琴,还偷拿了妻子的包单当围裙,偷剪了妻子绣花鞋上的彩缨缝在自己的彩鞋上。后来,王坤七十多岁的时候,总结了推车要领,培训了好几个徒弟。他总结的演出要领是:“推小车,不用学,只要屁股扭得活,腰要弯,腿要弓,上坡使劲推,平地要轻松。下坡向后拖,翻车一边倾,不但步子活,还要重表情,眉眼口鼻一起动,保险笑得肚子疼。”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娱乐项目外,义井窑工、彭城西庄、豆腐沟东头等陶工居住集中地地方,也有年年放烟火和练武术的娱乐项目。尤其是豆腐沟延续的时间及比较长。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增添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还发挥了它固有的娱乐功能。通过娱乐活动的组织、表演等活动,对于协调人际关系、贸易交流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网站地图
草编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草编产品
草支垫 工程帘 草棒 大棚草帘 草袋 草绳 草片 草把子
草编资讯
草编动态 草编新闻
草编知识
联系我们
其他

草编留言咨询

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销售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联系您!

你的姓名

手机/电话:

所在城市:

产品咨询/留言内容: